在网络信息化扑面而来的今天,大部分人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,知识碎片化、时间碎片化、需求碎片化……甚至我们的兴趣也碎片化。
也许我们每天学到的知识是这样的:
然而长久以来真正的知识传递是这样的:
如果说今天的市场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,唯有学术还密密麻麻一团字让人看了“生厌”。其实并非没有人考虑学习者的体验,而是学习这事儿从来都是枯燥痛苦的磨练!
我们每个人都几乎花了15-20年的时间只做学习这一件事情,在学校熟读掌握了200-350本书,精通了不少于20门学科;在大学的自习室里准备考研的学生们全年无休“5+2、白+黑”;为了拿下一个项目,年轻的业务员用几个日夜背熟了产品手册的每一个字;在决定把适龄宝宝送到哪个幼儿园的半年前,爸爸妈妈们对于“五大领域”、“主题教学”“蒙氏教育”、“瑞吉欧”早已熟记于心。
上述种种,最终结果可能千差万别,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个辛苦的过程,这些过程叫做——学习。
基于表层的理解或许发现学习应当是一件简单且愉快的事情,因为大部分的知识认字就能学会,而掌握新的知识会使我们接触更新鲜的世界。但是几乎没有人会认可这样的观点,因为识字人人都会,但是我们学会了多少东西呢?知识是新鲜的世界,但是还没见到新世界我们就已经筋疲力尽。
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、推广和普及下,1994年,“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”在罗马隆重举行,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。
当我们回归教育本质,探索学习的真谛,教与学的过程都是升华的过程,而且每个人的教与学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。教师上好每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需要翻阅几本教科书、做几套真题模拟题、做好一个完整的PPT……;学生学会每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需要集中精力、积极思考、不断尝试、举一反三……;为了做一个项目书我们熬过了一天与另一天的分界点,为了参加行业大咖的路演我们长途跋涉奋笔疾书,为了完成一次演讲展示我们反复演练推倒重来,为了其实也说不清楚的为什么我们推杯换盏事必躬亲。看过凌晨的星星和沿路的风景,回头看,你的成长是经历的无数次学习的过程,是一次次无情又无聊的历练,才能达到涅槃之后的凤凰。
在一次自然探索课上,老师问学生:
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?
学生说爬到乌龟的背上过河!
老师说乌龟为什么要帮毛毛虫?
学生说找一片树叶飘过河!
老师说一阵风过来树叶就被打翻了!
学生说绕到河的源头过河!
老师说还没走到源头毛毛虫就老死了!
学生们哑口无言陷入沉思,老师说:毛毛虫是变成蝴蝶飞过河的!
所以当我们陷入困境前景迷茫的时候,当我们思绪混乱一蹶不振,当我们大敌当前危机四伏,耐得住寂寞、扛得住压力是我们实现学习过程不断提升的重要要素,而唯有坚持和学习才是我们蜕变的助推力。希望每一个汇美人都能在学习中看到更新鲜的世界,做到:励精图治,化茧成蝶!
(本文 选自集团报纸《传承》
作者:职能副总 蔡晓姗)